左旋多巴类药物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基础用药,自1968年被应用以来,它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包括震颤、僵直、运动减少和缓慢等症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因未能合理地(包括大剂量给药、脉冲式给药)、长期(一般为3—5年)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出现了诸多并发症,是导致残疾的原因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关注。
“剂末现象”。
药效维持时间越来越短,最初可以维持3—4小时,慢慢地,只能管2个小时,在用药的后期,帕金森病的症状会出现恶化。这种现象占全部用药者的6、54%。
“开—关”现象。
部分病人在服用左旋多巴后期出现症状波动,与服药时间和剂量无关,一天中可反复交替出现多次。这种变化速度可以非常快,并且不可预测。病人形容病情的变化就像是电源的开、关一样,所以临床上形象地称其为“开—关现象”。
“异动症”。
表现为一种舞蹈样、手足徐动样或简单重复的不自主动作,常见于面部肌肉,颈、背和肢体亦可出现。这种不自主动作幅度可以很大,严重的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这种现象占到全部用药者的15%,而且,患者年纪越轻,越多发。
新一代治疗药物,如非麦角类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等,由于药物半衰期较长,对多巴胺受体的脉冲式刺激转为持续性刺激。很少与其他药物有反应,安全性好。还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这类新药不仅能像左旋多巴制剂一样,可以明显地改善震颤、肌僵硬等症状,更能有效地预防和改善左旋多巴导致的上述并发症,也能改善抑郁症状。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左旋多巴类制剂联合应用,使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另一类新药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恩他卡朋)与左旋多巴类制剂联合应用,也具有将脉冲式刺激转为持续性刺激的作用,改善左旋多巴相关的并发症。
鉴于此,我国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规定,如果患者在65岁之前发病,可以首选非麦角类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单药治疗,既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在65岁之后发病,可以首选左旋多巴类制剂。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减量,并且加用非麦角类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或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既能减少不良反应,又可以良好地控制症状。
© Copyright 2011 厨艺好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00068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