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全国人口中仅乙型肝炎hbsag的携带率达8%~2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超过3000万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和饮酒的增多,造成酒精性肝病的患者率逐年增加。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绝大多数都有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环节,肝纤维化进而小叶结构改变,假小叶及结节形成,以至20%~4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因此,阻断乃至逆转肝纤维化,已成为慢性肝病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对防治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常显示特有的优势,尤其是通过建国后中医药冶疗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大量临床实践,以及近二、三十年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的系统研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可喜的成果。一般认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证候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机是主病在肝而往往是“肝脾肾”同病,湿热未尽而兼血瘀。且每因肝郁气滞,湿热阻遏,导致血瘀,经隧阻塞而血不养肝,因此关键在于血瘀,血瘀表现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理上就是肝纤维化的形成。中医并无纤维化一词,但文献记载和临床实践表明,与纤维组织增生有关的疾病多具有中医学上“瘀血”、“症积”、“痞块”的特征,慢性肝炎、胆硬化的肝脾肿大、变硬、常列入上述范畴之中。近年来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多使用大黄虫丸、丹参饮、桃红四物汤、鳖甲煎丸、复元活血汤等活血化瘀方剂加减组方而取得良好效果,有关丹参、桃仁、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中药的有效成份的研究报道也比较多。当然,临床上在注重活血化瘀治疗的同时,必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兼顾祛邪(清热、化湿)、扶正(健脾、补肾)诸法,方能取得满意疗效。今后,中医药抗纤维化的研究,要加强机理研究,尤其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阐明中医药对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功能产物的修饰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目前认为肝纤维化与细胞外间质代谢异常,包括细胞外间质及其受体、信号传递、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各种不同病因所致肝纤维化的共同途径是肝星状细胞即贮脂细胞的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其后增殖、合成。分泌大量细胞外间质。降解减少,沉积增加。据研究报道,在细胞内合成的胶原,30%数分钟内发生降解,方式不清。而分泌到细胞外,主要通过间质金属蛋白酶等降解。有关对金属蛋白酶基因表达的调节、前酶的激后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关系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外,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上,由于主要为肝星状细胞的收缩是门脉高压的细胞学基础,因此对短期内降低门脉高压作用的观察亦很重要。
总之,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仍须以临学指标,多中心大样本地观察疗效,调整组方,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前后的肝穿活检组织学对比,以达到“公正、真实、可靠”的原则。实验室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动物模型研究,尤其是病毒性肝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同时要进行中药有效单体、有效部位和复方的疗效机理研究,以达到立体、多层次。相信通过中医药抗肝纤化有关研究,一定会为本行业开创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工作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 Copyright 2011 厨艺好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00068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