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患者有胃肠病症状,但检查胃肠却无器质性病变,所以又叫胃肠神经官能症。若进一步细分,以胃部症状为主者叫“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以肠道症状为主者叫“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情况如何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据文献报道,一些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罹患率更高,如美国女性发病率高达80%,主要发生在知识妇女。我国目前没有具体统计资料,但据专家估算,在普通人群(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中,约1/3的人有与本病相关的症状。另据上海市对数十家医院统计,本病约占消化系疾病就诊总数的2/3、可见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相当高。
本病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
致病原因尚未彻底阐明,可能与以下因素中的一种或多种有关。
1.精神因素多有焦虑、抑郁、心绪不宁、疑病症和恐癌症,少数有失眠、精神紧张、说话夸张等精神症状。患者常会把自己的病绘声绘色地形容得非常严重,终日忧心忡忡,以至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另外,本病也与精神受刺激或情绪波动有关,如工作量骤增、经济负担加重、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休息时间少、下岗失业、亲人故去、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纠纷等。因为精神因素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分泌及供血,导致本病的发生。
2.遗传调查发现,在同一家庭中可有多人罹患,父母患本病,儿女也患本病者屡见不鲜,甚至有数代发病者。
3.食物有人对20多种食物分别进行观察,发现酸性水果、新鲜色拉、香料、酒类、辣椒和浓咖啡是本病的诱因。
得了本病会有哪些表现
以胃部症状为主者(多见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
1.神经性呕吐进食后突然发生呕吐,呕吐前无明显恶心,呕吐时无痛苦,呕吐量较少(有时亦可很多),呕吐后可照常进食,不影响食欲和摄入量。所以,虽然长期呕吐,患者却很少有营养不良。
2.神经性嗳气患者常有反复连续性嗳气(可嗳出高调声音),误认为是胃内有气而造成的饱胀不适。
3.神经性厌食有些人因害怕发胖或为了减肥,有意识地节食,长期如此,可对食物产生厌恶感,且饥饿感消失。临床表现为,进食量少,持续消瘦,晚期可出现恶病质。
4.其他症状间歇性上腹隐痛、腹部不适、恶心、反酸、烧心、食欲不振、餐后腹胀、屁多、失眠、疲乏、胸闷、气短、心悸、手足出汗、头面部发热和头晕等症状。腹痛与饮食无关,而与精神、情绪关系密切。
以肠道症状为主者(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1.腹痛型多为胀痛或不适,也可有短暂剧痛,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2.腹泻与便秘型腹泻型者大便呈糊状或稀便,并有大量黏液,一日数次,常在清晨或后半夜发生(俗称黎明泻或五更泻),腹泻时无腹痛。便秘型者可数日无大便,排便时有痉挛性腹痛,可排出坚硬如石卵或羊粪球样便。这两种类型的排便形式常交替出现。
3.餐后腹痛型腹痛发生在进食后,排便或排气不能缓解。
这种病靠什么方法才能诊断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主要综合以下资料进行诊断。
1.症状有上述某一种或多种临床症状。全身基本情况良好,不发热,大多数无消瘦现象。
2.检查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剂造影未见胃肠道器质性病变(结肠镜和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偶见肠管痉挛)。肝、胆、胰b超、ct等检查正常。多次(至少3次)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大便潜血试验均阴性。
3.既往史无慢性胃炎、痢疾、肠道寄生虫等消化道疾病史。
4.精神状态可有精神过敏、急躁、紧张或抑郁等表现。
总之,本病的特点是主观症状多,而客观检查阳性发现少或无。
如何防治本病
目前对于功能性胃肠病还没有特效疗法,常用的防治措施是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遇事豁达,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措施。
2.治疗心理障碍凡可能引起本病的负性心理因素,均应尽量避免,特别对有恐病症或恐癌症者,要使患者明白本病是功能性疾病,绝对不会危及生命,使其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3.治疗神经功能紊乱对精神紧张者可给予镇静剂,如艾司唑仑(曾用名舒乐安定)、柏子养心丸和谷维素等。对精神抑郁者可应用阿米替林和氯米帕明等。对精神焦虑者可口服去虑平和阿普唑仑(佳静安定)等。
4.治疗胃肠道症状对有腹痛者可用阿托品、山莨菪碱、颠茄,必要时用双环乙明或罂粟碱。对腹泻用复方地芬诺酯(苯乙呱啶)、洛哌丁胺(易蒙停)等。对便秘用比沙可啶(便塞停)、酚酞、开塞露、番泻叶和麻仁润肠丸等,并多吃蔬菜和水果。对烧心、反酸可用奥美拉唑(洛赛雷)、尼替丁等。对腹胀用多潘立酮(吗丁林)、西沙必利等。对恶心呕吐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和三氯叔丁醇(氯丁醇)等。对消化不良用胃蛋白酶合剂、胰酶、香砂养胃丸等。
5.饮食调节少食多餐,进食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过冷、过热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姜、葱、蒜、辣椒、芥末等)。
© Copyright 2011 厨艺好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0006802号-6